《外国文学评论》
自由谈副刊的文学角色初探
《自由谈》副刊的文学角色初探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三十年代初(1932年底一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台阶,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四十八个笔名发表了一百四十三篇文章,调动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下,用笔对社会、对民众尽责的民族意识。“如果将三十年代比作杂文的时代,《自由谈》是这个时代的‘百花园’。”①有机会仔细翻阅了1932年1f月1日——1935年11月的《自由谈》,发现在这个寸胛它之所以众口皆碑称为“百花同”,并且被文学前辈誉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当大干;…笔”。㈢其巾原因应该不仅是上面谈到的那一功绩,不仅是它那每天干字左右,框了花边‘年纳了德刚大小文化沦争、什现着卯匕首、似投枪风格的议论性短文的活跃。《自由淡》銹布报织副刊史和现代文学史.卜留下灿烂一页,我们不可忽视它的另方面成绩,即它庄节新后的市要时期——1932年底至1924年,编辑在此地一直从事的耕耘:译介“域外文学(文化)”的工作。本文将立足对这个]二作的评析,探讨《自由淡势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探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文学角色和这种编辑特色对今日报纸副刊工作的启示。1932年底,《申报》老板史量才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对他手中这份旧中国首屈一指的民族资产阶级大报宣布再次进行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力排众议,邀聘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年仅二十八岁的文学青年裴烈文替换周瘦鹃担任《申报·自由谈净这个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主编。一·般情况下,《申报》新闻版、商情版、广告版、影剧信息版等拥有五、六个印张共二十多个版面。而《白山谈》始终只有半个版面六栏的空间。对比是如此悬殊。黎上任沪始,使者f革新,一换过去i礼拜六”派文人专登风花雪月文章,谈情说爱小说,低级趣]20味闲话的编辑风格,在《自由谈》里安排了除杂文外诸如小说、速写、游记、考证、文学常识、科学小品等各种文体。“内容丰富,热闹而活泼”。(唐强语)当年的12月12日,黎在《编辑室启事》中表示:“……我们以后当益加奋勉,务使本刊内容更为充实,成为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决不敢以茶余饭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自限”,他以副刊编辑身份来介绍外国文学(文化)的辛勤工作,也从此开始。众所周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每一步前进,无不与世界进步文化思潮有千丝万缕联系。自严复始,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潮的活动就一直是与国内自身的民主革命齐头并进。如果说,域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是开始于林纾的一个偶然事件(中年丧妻),是出于他面对甲午之战的屈辱,愿以“翻译小说”做一个“爱国保种”的“叫旦之鸡”的简单动机的话,那么,由他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凿的输入外国文学文化的渠道,在1915年《新青年》社到1930年“左联”成立的这段历史里,在一批既是新文学创作者,又是西方文学翻译者的新文化人努力下,已形成纳洪涛以泻川的河床。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胡嘏乃至后起的茅盾、瞿秋白、李青崖、郑振铎、耿济之、田汉、洪灵菲,曹靖华等一群有着明确译介目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盗天火”以“煮己肉”并“拿来”以“为己用”的“普罗米修士”。当时的进步刊物和一些进步的出版机构《新青年》、叫、说月报》、《新月》、噶莽原朋奔流》及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为大批不同国别的优秀作家名著跟中国读者见面及时提供了付印场所。“约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外国文学中译本的销路看好,也受到读者欢迎。”其中,不可否认有发表出版渠道畅通这个积极因素。孔们再回头来看日报副刊这个阵地。在当时蔚成新风的译介外国文学的热潮中,它们,相对地显得冷寂,淡漠,副刊内容在文化文学的大众传播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从在此2《:…前的编辑实践可以看出,确有对自身作用低估和轻视的偏差,以致影响到报纸副刊在当时十…·出版牡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发展。再加之版面空间的局限,使得外国文学译介者、编者似、;广部丫;.人愿将西点般精美约精神食粮作“报屁股”之补白。当然,作为副刊的先驱,二十年上灼{二报副锐》比陆续壬二乙不少西方译著,鲁迅译爱罗先珂作品就发表寸:此。但《晨报.;门洗》千竟是抓有八开大/j;,乩活页纸匹个版面,在二十年代初已器报纸副刊“杂志化”端忠。亡讫使编排驰聘,外家青袜。而象《申报‘自由谈》这种能挤出;有限版面做着为外国文寸:/·[渠销路工乍的报纸副-::』,可以说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几乎没有。1932年12月 i2日㈠当由谈:右下角登出版汀革新后的之投稿简章》仅题材一项七条中就有二条是针对!七来十译介园地:“2、翻汗短、中篇世界名著广…·6、关于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等之记述,?编辑在款神着林林种种植物约小畦园地里长期辟出一隅植培域外升草,足见其难能可认。汁对日报副刊的特性为外国文学引渠。在《自由谈》这块园地里,编辑的工作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分节连载,持之以恒,积腋成裘。读者通过几乎每天都有的约——千至两干字短文的阅读,两年将阅读和了解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外国文学作品。从1932年12月1日黎烈文接编第一天起,到1934年5月,《自由谈》先后刊登过约12l20篇外国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刊载日期和天数,作为报纸副刊的连载,编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选择篇幅上多是可在三至五天内刊完?这适合读者对报纸副刊短时阅读的习惯。较长的作品也各有其特点。其中《黑女求神记》是为配合当时上海文化界重要活动:欢迎英国戏剧家肖伯纳访问上海,特意在此期间连载他的小说,使国内读者了解肖翁多方面文学造诣,兼顾了大众与新文学运动。而《红萝卜须》和《两兄弟}则原著本身的章节分段短,宜干化零连载。比如《红萝卜须》每小节800—1000字,都有小标题:“关鸡”这是狗做的梦”,“尿钵”,“一撮头发”等。每节自成小故事。内容上,4自由谈》既是尽量选择不同国别作家作品,力求不与当时文坛上近二百家文化期刊的译介作品重复,又有所侧重。即以法国文学的介绍为主。一是因为黎烈文曾五年留少:云国巴黎大学,有深厚的法语和文学功底,能从较高层次上选择介绍佳作以飨读者;二是三十年代文坛介绍苏俄、挪威、英、意作家作品较多,而法国的文学情况一般读者知之较少。这是编辑从丰富与拓宽读者视野来考虑的。还值得提出的是。凡《自由谈》上刊载的外国文学作品,语言风格都比较统一:用白话文、大众语,通俗自然而不失典雅清新;语意,语气贯通又富于西方人谈话特点。这同清末民初到“五·四”以前的“意译”且全用文言文的翻译风格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林纾还提倡用桐城古文言译外著)。再与“五·四。后鲁迅先生等人的译作风格相比,可以说,在现代汉语语法、句式上更显规范和流畅。鲁迅提倡直译,忠实于原著,但又因他过于强调“宁信而不求其顺的”,而影响了语意表达的贯通。阅读较为吃力。因此可以说,中国翻译文学史第三阶段(1930—1945)的译作风格在《自由谈》的域外文学篇什里已初显晨曦。?更值得首肯的是,在登载作品同时,《自由谈》每寺汁对该篇作品作扼要的作家作品简介。在《方型堡的攻克》、《他们的路》、《热情的小孩》、《小学教师》、《文盲扫灭所》等篇后都有精炼的“译者附注”。《黑女求神记》和iii:萝卜须;;三在刊登之前就发表了署名“黎烈文”的节目预告式译介。这里将《介绍赖纳和他的{红萝+÷:;卜)》③一文作如下摘引;“我们在浩如烟海的近代文学名著里面,单单逆了赖纳的《红萝卜须},并没有别的意思,只因为这是一部拆得开的便于编辑而且便于阅÷·飞缘故。赖纳的西文姓名是Ju{es·Rencrd。1864年生于法国西北部Mayeme省之Chlurs,死得很早,享寿不到50岁。在文学上成就足以惊人。曾被誉为著名龚古尔文学会十会员之一。……1894年《红》出版,便名震一时。这部小说后来编成剧本,在舞台上更获得巨大我功。《红》在法国,正如阿Q在中国一样,成为人人皆知的典型人物……这书中没有怎{?÷人的情节,赖纳给我们的是一串笔调老练的连续漫画,画中每个人都是经过正确观察细解部,各人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机诈、卑鄙地方,都被表现在纸上。……”这样的编者按式的简明评介,对当时没有机会厂!筑学习,只能粗略接触,而又希望认识西方的普通读者来说,是多么及时和恰当。而作夫+;业性日报《申报》副刊这类知识性文章,它又是多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在拥有几十。(。版的大报中仅占半幅天地的副刊,如何吸引读者,方便读者,以读者的困惑处作为自己忙i知识的下笔处。《自由谈》的文学角色无疑对我们今天报纸文艺副刊编辑是有启示意义的。其二,在《自由谈》里长时间辟有介绍世界风土人情,评介世界著名文学家和外国文学史的园地。我们知道,三十年代初,上海是国民党反屯v派搞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的中心,也122是我党团结爱国进步人士同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中心。《申报》向来貌似公允实则保守,才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长盛不衰。在这种条件下,怎样使副刊尽可能起到“新文学运动基地”的作用是面临的现实问题。《自由谈》编辑力争版面内容丰富又有侧重点。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来稿量大,空间狭小而又必须兼顾各方“海内文豪”发表文章的矛盾。在一度版面紧张又决不丢弃《自由谈》特色——“花边文学”(杂文)主阵地的情况下,编辑先是果断地停刊“张资平连载”约四月之久(这是早已使读者“表示倦意”的三角恋爱长篇小说);其后,在一定时间内,间断外国文学的译著,代之以集中评介世界著名文学家及其主要作品。同时还刊载世界风土人情尤其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国情的文章。前者诸如《高尔斯华绥的笔耕收获》、《十月革命与文学》、《蒲宁与诺贝尔文学奖》、《二匈牙利文学史.》、《悼卢那察尔斯基》等,后者有《法国妇女与家政》、《澳洲见闻》、《英国儿童的王国》、《美国家庭的生活》、《苏、俄托儿所9.,C苏联妇女的解放旁、《苏俄人民的头发>)等。较为突出的是,在1933年2月17—18日,《自由谈》以两天几乎整版篇幅专门组织“肖伯纳专号”上、下期。鲁迅、茅盾、林语堂、郁达夫、郑伯奇、赵景深、许杰、钱歌川等人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文体在专号里发表文章,集中介绍世界著名戏剧家和英国文学。在1933年7月一8月,陆续登文介绍美籍华裔女作家赛珍珠及其代表作。这期间的作家评介又正好填补当时版面上域外作品暂时停刊之闻。其他如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作家在《自由谈}的有限空间都有介绍。由于编辑的配合编排彼比兼顾,使评介外国文学(丈化)的文章在小天地里各呈异彩又相互呼应,取长补短又相得益彰。由此使我们想到,近年来众多大报的综合副刊、文艺副刊,如能在强调配合新闻版和主刊版编发稿件的同H于,适时配合刊发副刊稿件,这样的锦上添花,将使副刊增色不少。其三,有意识地在杂文栏里刊登探讨翻译理论的文章。以争鸣的方式出现,文章作者各汗己见,有争议也有趋同i这些文章,有林语堂的<
上一篇:阿拉伯比较文学的重要著作介绍希拉勒的比较文
下一篇:没有了